成功留學≠留學成功 中國留學生該如何面對新的挑戰(zhàn)?

閱讀:30646 來源:轉(zhuǎn)載
分享: 
中國留學生天賦好,又聰明勤奮,但為什么結果會如此失望? 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教育在方式、目的、立場各方面都不盡相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選擇讓孩子出國讀書,但孩子能不能快速適應國外學習、融入國外生活,又或是孩子會不會一味追求西方思想而摒棄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一系列問題讓家長們操碎了心。

但成功留學≠留學成功,GPA過低、學術誠信問題、文化適應力低、心理問題等等,據(jù)《2016留美中國學生現(xiàn)狀白皮書》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留學生被美國大學勸退的現(xiàn)象逐年增長。

究其原因,是學生出國前沒有在學術、文化、心理建設等方面做好充足的準備,沒有系統(tǒng)地、交互性地學習中西方課程,培養(yǎng)雙向的批判性思維。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海外大學對申請者的要求越來越高,留學進入4.0時代, “成功留學”不再是最終目的,面對海外大學學術挑戰(zhàn),留學生應如何將困境轉(zhuǎn)為機遇?

“投機取巧”的中國留學生還能走多遠?

“被勸退學生并非差生,多數(shù)來自美國前100位大學,本科留學生成為高危人群”。在中國學生被勸退的“理由”中, “學術表現(xiàn)差”以39.68%居于首位。

為什么中國學生一直引以為傲的“學術能力”無情地被美國大學丟進“黑名單”?為什么含蓄質(zhì)樸的中國學生會被打上“不誠信”的標簽?

中國家庭對于申請美國大學存在著巨大的“誤區(qū)”: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形象深入人心——從小孩子就被安排大量的課外補習,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如何獲取“高分”中,忽略了培養(yǎng)與高分匹配的能力——他們以為單純刷出一紙“高分”就能踏進美國名校大門,從此“衣食無憂、一勞永逸”。

這類家庭在孩子的留學申請中,往往會出現(xiàn)投機取巧心理:喜歡走捷徑,期望用最快的時間刷出標化(托福、雅思、賽達)高分,獲得美國大學錄取;盲目地、一味地摒棄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與文化,拔苗助長式地向美式教育看齊。

而這種心態(tài)容易讓中國學生在關鍵問題上做錯選擇:缺乏自我管理能力,過早過快地去適應美國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但卻無法完成最基本的“學術誠信”、“出勤率”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中國父母直接將孩子丟進“國外氛圍”,極力讓孩子成為 “美式陽光少年”,忽略中國孩子身上的特質(zhì),直接讓中美價值觀比個輸贏。

但現(xiàn)實是,中美社會對于很多事件的價值觀存在一定的差異:美國社會對于學術上的欺詐一直是非常嚴厲的,一般都會處以重罪,中國院校對此類情節(jié)的處罰似乎并不嚴重,所以中國學生很少當回事.

國外院校非??粗爻銮诼?,但一些中國孩子從小在父母的管教下長大,不具備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會在入學后出現(xiàn)大面積缺席的情況,這也是一部分學生被美國大學開除的原因之一。很多中國學生在出國前只一味的刷分考試,而忽略了對中西教育、文化最基本的認識與了解。

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接觸的國際教育是片面的,而最好的國際教育一定是辯證地看待兩種教育體制的優(yōu)劣,吸納兩種教育的精華,讓學生真正站在更高、更宏偉的平臺上看待世界。

聰明的中國學生為什么陷入“兩難”處境?

最近,兩件事再次引發(fā)大眾對中國留學生的擔憂。一是,前不久一位美國名牌大學金融教授談博士研究生招生政策,說他們今后可能不再招收中國博士研究生了。

這不是種族歧視問題,他自己也是中國人,而是因為過去多年招收的中國學生,開始學習成績都好,后來做博士論文研究時雖然未必突出,但還可以,可是等到畢業(yè)上學術市場找教職崗位時,都表現(xiàn)不好,沒辦法找到一流大學教職。所以,他們不想再浪費時間培養(yǎng)中國學生了。

實際上,不只是他們大學有這個打算,即使耶魯和其他大學,也討論過同樣的問題,雖然這些學校沒有決定完全停招中國學生,但從那以后,就有意識地少招或者偶爾不招。

以2015年為例,美國的前30名金融系畢業(yè)的博士中,來自中國的不少,但找教職崗位的學生中最成功的是去了加州理工學院,那個大學當然不錯,可是這么多中國博士生中沒有一個被前10名或前15名金融系招聘。 由于這些博士都畢業(yè)于頂尖金融院系,這一結果很讓人失望,各學校投入的資源和教授精力那么多,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

中國留學生天賦好,又聰明勤奮,但為什么結果會如此失望? 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教育在方式、目的、立場各方面都不盡相同。中國教育方式更適合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適合西方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中國的學校教育強調(diào)教師權威和學生服從,考試注重測試學生準確無誤的復制能力,而這種教育和中國各行各業(yè)對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更注重完成一件任務的準確度與效率;而西方學校所培養(yǎng)的具有創(chuàng)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見解、善于為自己的利益辯護的人正是高度依賴創(chuàng)新的西方社會所需要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樣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都有助于培養(yǎng)所在社會“欣賞”的人才。

但是處在兩難境地的“留學生”應該何去何從?為什么中國學生不能夠既發(fā)揮中國在基礎教育階段扎實的基本功,又學習西方人身上勇于創(chuàng)造、敢于批判、善于見解的優(yōu)勢與特點呢?比較中西方教育方式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yōu)劣,而是相互借鑒和學習。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既非完全的中式教育,也非完全的西式教育,而應該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結合。

中國學生應如何變困境為機遇?

留學4.0時代,學生要從信息爆炸、透明化、自主選擇化的教育時代中學會如何主動選擇,將挑戰(zhàn)與困難轉(zhuǎn)化成機遇與轉(zhuǎn)機。避免重復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吸納中西教育根基,讓中國的學生接受最適合、最正確的國際教育是關鍵!所以務必根據(jù)學生自身條件出發(fā)選擇留學國家。

決定美國大學錄取的因素眾多:GPA、標準化考試(托福、雅思、SAT)、申請文書、競賽獲獎、課外活動經(jīng)歷與成就、興趣特長、推薦信……要想從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學生比拼的不僅是一紙分數(shù),更需要在溝通能力、領導力、批判性思維、文化適應能力、時間管理能力有更多的建樹與突破。

標簽: 留學經(jīng)驗分享 51offer編輯: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