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調查:新冠疫情對全球高校的影響

閱讀:14868 來源:轉載
分享: 
新冠疫情對全球高校的影響

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對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高等院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020年3-5月,亞太地區(qū)教育質量保障組織(APQN)專項課題組通過覆蓋全世界47個國家或地區(qū)的1570份調查問卷,了解、分析疫情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變化以及高校在抗擊疫情中的舉措,并對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發(fā)展提出了建議。

圖文無關

從2019年底始,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或“疫情”)肆意蔓延,對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與其他社會組織一樣,高等院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一流行病已經(jīng)對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地球上幾乎所有的地方都關閉了學校,這是我們有生之年所遭遇到整個教育系統(tǒng)最大的沖擊。”

2020年3月,亞太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非政府、專業(yè)性、區(qū)域性的教育質量保障組織——亞太地區(qū)教育質量保障組織(APQN)成立了專項課題組,開展了全球問卷調查,在第一時間了解并分析疫情間師生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以及高校的應對舉措,為高校在后疫情時代處理未來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提供一些參考

01

問卷調研背景

2020年4月15日,190多個國家的15億多學生停課受到學校停課的影響,這占世界學生總數(shù)的90%,是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2020年5月,受新冠疫情影響的國家或地區(qū)超過200個,全球確診人數(shù)超過700萬。

疫情給世界所有國家或地區(q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托馬斯·弗里德曼認為,新冠疫情將成為“公元前和公元后”那樣的歷史時間分割點。

對高等教育來說,疫情同樣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歷史節(jié)點。隨著線上教學的普遍推行,高校師生們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被徹底打破,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引起的普遍焦慮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同時,高校的功能也變得更為多樣化,除了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外,更要成為抗擊疫情、維持社會運轉的重要社會組織。

2020年3-5月,亞太地區(qū)教育質量保障組織(APQN)成立了專項課題組,開展“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高等院校影響問卷調查”。

由于問卷涉及對象是全球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學生和教師,為了保證問卷體現(xiàn)的文化素養(yǎng)和文化敏感性,課題組咨詢了來自法律和社會工作行業(yè)全球不同地區(qū)的專家,保證問卷在用詞和表意上準確、客觀。問卷由五部分、31個問題組成。

問卷投放在“問卷星”在線問卷調查平臺上。同時,課題組采用滾雪球抽樣方式,利用“微信”等社交自媒體和郵件推廣問卷。

問卷發(fā)放時間為50天:2020年3月31日-5月20日,共回收有效問卷1570份。該問卷調查樣本具有以下3個特征:問卷覆蓋面廣,有來自全球47個國家或地區(qū)的師生;樣本群體比較年輕,六成以上是學生;學科大類基本齊全。

02

問卷分析結果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研以及深度訪談,面向全世界開展問卷調查,第一時間及時了解并分析高校學生、教師、管理者在疫情期間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反應以及高校的應對舉措,探討了后疫情時代高校的發(fā)展趨勢,得出以下三方面的簡要結論。

疫情期間,個體心理和行為反應的影響普遍巨大

首先,個體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恐懼”是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負面反應,師生具備危機意識且關心別人安危,多數(shù)師生心態(tài)處于正常狀態(tài),30%的師生因壓力而無法專注于學習/工作和生活。

第二,個體的行為模式是家庭隔離。大多數(shù)師生選擇原地留守,大多數(shù)師生居家活動以學習為主,居家學習/工作負面地影響了大部分師生的學習工作,疫情對美國師生日常生活的影響尤其突出。

第三,被調查者的生活態(tài)度是更加珍惜生命。面對大流行,人們更珍惜生命,關心確診患者,標簽/污名意識不足。

高校對疫情來襲的反應和行動積極,得到師生廣泛支持

首先,高校的危機干預工作是全面行動。高校廣泛收集健康數(shù)據(jù),高校防疫對策得到大多數(shù)支持,高校綜合治理水平尚有進步空間。

第二,高校的教學保證是在線/網(wǎng)絡教學。線上教學保證了學校的基礎功能,混合教學(線上+線下)最受歡迎,對網(wǎng)絡教學的總體滿意度不高。

第三,高校疫情抗擊表現(xiàn)出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停止面對面授課成為高校最受支持的防疫舉措,在家隔離則是個人最有效防疫舉措。

后疫情時代高校的行動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態(tài)勢

首先,風險控制是謹慎的。病毒攜帶者被認為是最大風險因素,半數(shù)來訪者無法接受危險地區(qū)學生返校。

第二,心理狀態(tài)、教學恢復條件都已俱備。這時有必要提供創(chuàng)傷后心理障礙康復(PTSD)輔導,不間斷防疫措施與線上線下教育結合受到廣泛認可。

第三,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教育國際化面臨新挑戰(zhàn)與新機遇,高校及時響應對預防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十分關鍵;教育對應對公共衛(wèi)生危機有重要作用。

在開放問題部分,針對“你愿意對疫情分享你的什么想法”這一問題,我們發(fā)現(xiàn)師生普遍給出了“團結一心”(Together)、“加油”(Stay Strong)、“鎮(zhèn)定”(Calm)等積極的回答。

關于高等教育在疫情中能夠起到的作用和應當負擔的責任也被廣泛提及。危機教育、健康教育也是出現(xiàn)較多的關鍵詞。很多師生表示,針對類似的事件,高校有權利、也有義務從教育入手,讓更多的學生在遇到類似事件的時候,能夠以更加科學、有效的方式自我保護,并減少危機造成的恐慌和其他心理問題。

此次新冠疫情按下“暫停鍵”,讓學習/工作和日常生活暫停,不過也讓我們看到了高校在應對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時的優(yōu)勢、問題和潛力??梢钥吹剑舜喂残l(wèi)生突發(fā)事件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讓人們更加關注心理健康、關注生命安全、關注他人、關注社會正義。

03

實證探究存在的問題

多數(shù)師生得知疫情后第一反應:恐懼

在面對公共衛(wèi)生危機時,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和行為反應,這種反應與個人所處社會文化環(huán)境、生理心理條件、既往經(jīng)歷高度相關。疫情帶來的防疫壓力、社會經(jīng)濟問題對很多人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都造成了沖擊。

首先,以恐懼為首的負面情緒是多數(shù)師生得知疫情后的第一反應。41.95%的師生表示自己最先感到恐懼,34.59%的師生感到緊張。另外,感到抑郁和生氣的分別占4.97%和1.66%。4.46%的師生覺得事不關己,而選擇其他的有12.74%(圖1)。

此外,34.27%的師生感覺到由于疫情壓力無法專注于工作和學習。公共衛(wèi)生危機帶來的恐懼、緊張等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很多人的日常學習與工作正常狀態(tài),從而造成其無法專注。無法專注、學習和工作受到嚴重影響背后往往伴隨著比較持續(xù)的焦慮、睡眠障礙,從而影響其有效地處理日常事務。一定的心理輔導、心理教育和其他輔助治療都是能有效緩解問題和促進恢復的。

(來源:“上海教育評估研究”微信公眾號)

居家學習/工作影響了大部分師生的學習和工作

對于疫情期間的在家隔離,36.9%的師生表示這對其學習和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49.62%的師生認為這輕微影響了其學習和工作,僅有8.15%的師生認為這沒有影響到其學習和工作

對工作學習的影響,一方面可以歸因于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在心理狀態(tài)部分回答“無法專注”的師生當中,56.88%認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師生由于焦慮等情緒造成“專注困難癥”,直接對其工作生活造成了沖擊。

另一方面則可以歸因于工作方式的改變:居家學習辦公區(qū)別于學校面對面的教學機制,對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學習和適應新方式的成本。在后續(xù)線上教學相關問題中,回答線上教學效果中選擇“無效”的師生中60.78%都認為疫情對工作生活負面影響很嚴重。“網(wǎng)絡授課意外地復雜,為了使用Zoom軟件,花了很大力氣學習,卻還是在上課的時候鬧了笑話”(一名日本的高校教師語)。

疫情對美國師生日常生活的影響尤其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師生中72.73%表示疫情對其學習生活造成嚴重負面影響,遠遠超出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6月14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200萬,死亡人數(shù)超過11.5萬。一個在美留學生說:“我已經(jīng)受不了了,在家待著已經(jīng)三個月了,心情非常糟糕,顧不上作業(yè)的質量了,只希望搞定趕緊畢業(yè),然后回家。”

同時美國的疫情情況也對來自北美洲的師生造成了較嚴重的影響。比較來自亞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這七大洲的樣本,北美洲的師生無論目前身處何處,70.37%的師生都認為疫情對其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另有25.93%認為受到輕微影響,僅有3.7%認為不受影響“影響嚴重”的占比也遠高于平均水平或其他地區(qū)。

對標簽化和污名化的認識尚不充足

對于病毒的標簽化和污名化,接近半數(shù)(47.64%)的師生表示不同意。

標簽化和污名化對真正認識和解決問題無益,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矛盾。研究指出,傳染病暴發(fā)可能會引起公眾或特定社區(qū)的巨大恐懼,造成感染者以及相關社群遭受歧視和侮辱,并會延遲相關群體尋求醫(yī)療幫助的時間,造成更為惡劣的后果。在這一過程中,及時有效的污名化情況評估、反歧視措施十分重要。

“我去超市買菜,被路上一個當?shù)厝巳枇R,說都是我把病毒帶來的,讓我滾回國去。其實挺傷心的”(來自一名在澳中國留學生)。除了因為亞裔特征被歧視之外,因為戴口罩而被指責也被接受訪談的師生提及。

值得警醒的是,在本次調研中,尚有24.2%的師生不確定對污名化的態(tài)度,而18.28%則同意污名化。說明在世界范圍內,仍有不少人們對污名化和標簽化帶來的消極社會影響沒有足夠的認識。這種情況下,開展科學有效的、去病毒污名化的公眾教育十分有必要

高校綜合治理水平尚有進步空間

疫情來襲,高校不僅需要作為重要社會組織參與到防疫工作當中,也需要保持高校作為教育和研究機構的基本職能,并在學生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服務和指導。

疫情來襲期間,對于高校綜合的危機干預和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應對水平,61.91%的師生認為其高校的應對水平是好的,而30.96%認為其高校僅達到平均水平。另有2.68%選擇“差”,4.46%選擇了“其他”。

在問及高校危機干預和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時,被普遍詬病的包括:行政效率、復課等待周期、教師網(wǎng)上教學能力、回復及時性、線上課堂配置等

線上教學總體滿意度不高

具體對于線上教學的評價方面,超過半數(shù)的師生表示線上教學的成效僅僅為“一般”(53.18%),認為滿意的師生占比26.31%,而不滿意的師生占比14.68%,5.73%的師生選擇其他(圖2)。

(來源:“上海教育評估研究”微信公眾號)

進一步的訪談表明,師生對于網(wǎng)絡教學不滿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①設備故障。學生和教師都反映由于網(wǎng)絡不穩(wěn)定、攝像頭、電腦等設備出現(xiàn)的問題,課堂參與容易被打斷。“家里的電腦無論如何都沒有辦法打開Microsoft Stream(視頻流服務),上課很久我才成功在手機上打開課程”。

②任務增加。由于網(wǎng)課的性質,課上的小組討論、隨堂測驗、教師手寫板書、實驗課都很難簡單實現(xiàn)。“對我所在的這種識記和思辨要求很高的專業(yè)來說,沒有小組討論真的很不習慣。”“我理解疫情下實驗不能進行,但是我聽說中國有看起來像游戲一樣的模擬實驗,我們?yōu)槭裁淳筒荒茉囋嚹兀?rdquo;對于課堂知識傳遞效率和對成果及時檢驗的缺失,很多課堂內容只能變?yōu)檎n后作業(yè)的方式,以保證學習的成果。因此學生普遍反映課程作業(yè)有所增多:“我原來一周只有3篇報告要寫,上網(wǎng)課之后變成了10篇,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yè),我的視力都下降了。”

③應用程序的使用問題。較多教師反映,遠程課程和直播軟件的使用成為線上課程的很大阻礙。被訪談的多位老師都認為遠程視頻工具非常麻煩,無論是課上互動、課件放映,還是協(xié)同討論都存在學習成本,且學會之后無法完全流暢地實現(xiàn)線下本來簡單的一些功能。一位老師說,由于PPT放映和網(wǎng)絡講解同時進行卡頓很明顯,他無奈之下選擇了在PPT內錄制好自己的講解,提前發(fā)給學生進行學習。

④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問題。一方面是對于孩子較多的家庭來說,多個孩子同時需要在家學習對于一些家庭來說是不小的負擔。“我家包括我在內有4個孩子,只有兩臺電腦”。另外,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不同,很難做到完全的彼此隔絕,互相打擾常常發(fā)生。“在家里很容易分神,其他人看電視、聊天、開會的聲音總是讓我難以專注”。

疫情直接影響了教育國際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這段時間受到?jīng)_擊,但并非是長久的。在疫情暴發(fā)過程中,隨著線上教學形式被廣泛采用、學期的結束,很多學生出于安全考慮以及想要與家人團聚等理由選擇了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在這種情況下,有64.45%的師生表示疫情會沖擊教育國際化,但僅在短期內,長期而言則不會。而30.64%的師生則認為會造成重要影響,僅有4.71%的師生認為不會造成影響(圖3)。

(來源:“上海教育評估研究”微信公眾號)

此次疫情不但提醒我們在線教育的重要性,而且也前所未有地將國際合作、國際交流、國際教育的重要性呈現(xiàn)出來。隨著疫情的肆虐,很多國家社會經(jīng)濟危機涌現(xiàn),國家內民族主義、民粹抬頭,“逆全球化”聲量增加。這給很多社群造成發(fā)展困境的同時,也給世界各國合作與角逐、人口流動帶來了新的影響因素。

在探討疫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影響的線上研討會上,美國國際教育協(xié)會(IIE)總裁高級顧問PeggyBlumenthal指出,線上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對國際學生的學習體驗來說,校園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墨爾本迪肯大學協(xié)理副校長則表示:這場疫情提醒學校要塑造可靠的教育提供者形象,營造良好聲譽,尤其是要展現(xiàn)多樣性、開放性和對國際學生的人文關懷。

04

對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的建議

未來道阻且長,我們必須深刻反思“疫情前”“疫情中”與“疫情后”高校及其個體的所作所為,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有效發(fā)揮高等教育的特殊作用,為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首先,高等教育必須盡快適應后疫情時代“在線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變化。

后疫情時代,教育理念、教育內涵、教育方式、教學關系以及教育參與者都將發(fā)生新的變化。我們必須要回答以下諸多問題:

大學通過在線教育也能夠完成教育的目標,那么,在線教育真會成為一種趨勢,會被認可和接受嗎?

大學中“會山會海”等許多會議真有必要嗎?學生真的需要在學校、校園住宿嗎?就像2020年一樣,未來可以采用網(wǎng)絡招生入學、就業(yè)招聘嗎?

教師、特別是老教師“教”的思維模式和行為需要做哪些改變?

后疫情時代的高等教育充滿了未知。然而,高等教育必將返璞歸真,回歸教育的初心將更加強烈,大學從管理型和競爭型逐漸走向服務型、開放型將逐步為大眾所接受

其次,盡快制定“后危機時代”教育治理能力提升方案,加速建設應對公共社會危機的現(xiàn)代化教育治理體系。

應對本次疫情,各國教育系統(tǒng)、各國教育管理部門的應對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是臨時性而非常態(tài)化的。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教育治理主體并未完全具備應對公共社會危機的教育治理能力,包括對危機的教育預警能力和應對能力。

首先,應增強對教育危機的風險判斷與研究能力;其次,要提高教育危機的風險應對能力;最后,要發(fā)揮教育應對公共社會危機的意識與能力。

只有這樣,教育治理才能從模糊走向清晰,從不確定走向確定,才能突出教育治理體系法制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特點,建立常態(tài)化的危機應對機制。

再次,高等教育必須要進一步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教育。

疫情在全球暴發(fā)的同時提醒每一個人,世界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病毒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敵人,沒有國界,也不分種族。任何國家都不能置身其外,獨善其身。疫情在全球的迅速擴散敲響了警鐘,很多未能及時響應、采取防范措施的國家在疫情來襲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經(jīng)歷了巨大的痛苦。

全球化聯(lián)接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讓我們共享繁榮與苦難。人類的命運緊密交織,苦樂與共。可以看到,此次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給人們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了自我反思,讓人們更加關注心理健康、關注生命安全、關注他人、關注社會正義

高校需要加強“地球村公民”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視野。

標簽: 留學攻略 留學指南 留學必讀 51offer編輯:Kyle